上一页|1|
/1页

主题:开放式小区,你支持吗?

发表于2016-02-24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也是时隔37年重启勾画了中国城市发展“路线图”。

《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开放式小区的规划一经公布,支持者有之,反对声音也不少。“中国已建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将逐步打开,你支持吗?”对此,某门户网站调查结果显示:56.23%的网友明确表示反对,支持者占34.62%,另有9%的网友表示“不好说”。

正方

疏路治“堵” 改善城市面貌

每一个封闭小区都意味着地图上一个城市的交通“盲点”。很多封闭小区是不允许小区内道路对外开放的,小区本身也是一个交通死角,一些道路不得不绕转小区规划,一些传统街道曾有的小路,本可以成为单行道,为主干道路分流,起到交通毛细血管的作用,但一旦有了封闭小区,这些毛细血管都被堵死了,于是所有的车流压力都集中到主干道。

封闭小区割裂城市,主干道路孤立无援,这便是当前城市拥堵的主要问题之一。有关专家表示,过去的城市规划、小区设计富于人居智慧,考虑到了居住、交通等多方面因素。反而近几年的城市规划“简单粗暴”,有时又被地产商与政绩绑架,并非是科学的决策。因此,此次政策调整,其实是对过去10年以来中国城市粗放不科学发展的一种反思。

反方

传统文化观念束缚

东方和西方住宅文化 不同。中国是院落文化,是“围”,这是农耕时代下来的,属于防御,群居合围,彼此抱团,即利于生产又抵御外族,所以更注重家庭和宗族。西方则正好相反,中国多院落,西方则更多城堡,一家一体,强调个人独立,属于进攻性。

社区安全保障是个难题

小区封闭是为了安全,何况住宅小区内的道路设置基本都是低速道路。街区制由于使得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车速更快,增添了交通安全隐患,同时加大了居住区的噪音干扰,会一定程度降低市民居住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
随着业主入住率越来越高,对安保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平时业主出入都要求用业主卡,但是每年也不可避免发生盗窃事件。比如,不少小区周边都是城中村,如果开放,势必造成业主安全的更多隐患。

开放小区触动业主利益

商品房出售时,建筑中面积中包括依法应当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这部分面积往往规划为公共道路和公共绿地,社区中的内部道路很可能是由业主真金白银购买,并受《物权法》保护的,将业主私属面积公共化存在合法性问题。
而像高端社区,为满足购房客群的居住品质,营造私属社区环境资源,保障财富阶层居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如果传统的围合式社区不再封闭,这些卖点都可能被打破。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冲突

城市规划着眼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而成,土地规划的重心则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集约利用。二者的规划思路不同。城市规划蓝图的制定着眼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过多指标性要求的限制,而土地规划的重点在于刚性用地指标的控制要求,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大多数的城市并未将全部行政辖区纳入到城市规划范围内,而土地规划的规划范围则是整个行政辖区。在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要同时符合二项规划的要求,而在规划区外、行政区内的建筑项目只需要符合土地规划要求即可。如果将城市规划落地到更加微观的街区规划,则需要与土地规划并轨,才能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并保障其有效地落地实施。


发表于2016-02-24
不支持
发表于2016-02-24

我也是觉得不老靠谱的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