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银行开始按日上报信贷量 实体经济银根收紧

发表于2010-01-26

“现在不光是大行,全中国的银行,包括农信社都在出票,但敢于接盘的很少。”1月25日,某股份制银行资金业务负责人对本报记者笑称。

此言不虚。在过去的三周,银行间票据市场完成了“多翻空”的风格转换。三天之间,票据贴现利率(6个月)就完成了从2.46%到4.20%的飙升。

卖出票据贴现资产,是银行压降信贷规模的惯常做法。有消息称,截至1月19日,银行业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45万亿,距离去年同期水平(1.62万亿),仅一步之遥。这促使部门对超速的信?列车踩下刹车,要求各银行压减新增信贷。

“从上周开始,部门为准确掌握信?走势,要求商业银行按日上报信贷数据。”1月25日,一家商业银行内部人士透露。

虽然1月初信贷猛增触及宏观调控部门的敏感神经。但在此背景下,实体经济中依然出现银根收紧的迹象。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年初以来,局部地区的信贷已呈现三紧:小企业贷款“紧”,出现续贷困难;项目贷款“紧”?如房地产开发贷款出现提款困难;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紧。

“宏观调控部门现在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新增贷款是否真正流向实体经济。”1月25日,多位银行中层人士认为,简单的总量控制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调整结构。

“出表”游戏后遗症

谈到年初万亿新增贷款的形成原因,多位银行人士均指出,受信贷规模控制,2009年第四季度各家银行积压了大量的信?需求,导致年初信贷出现井喷。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就是一例,工行、招行等银行的?些分行人士称,1月份上半月的新增贷款主要为个人房贷。对公信贷方面,年初以来,一家地方银行近40亿元的新增贷款,主要为去年末储备的项目。

与项目储备、个贷积压等因素不同的是,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量主要由票据融资构成。东部一家中小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0日,该行新增贷款中80%为票据贴现,其中通过转贴现买入的超过一半。

1月18日,央行相关会议也提示,票据融资抢占规模的现象重新抬头。

但截至1月15日的新增贷款数据,依然让人看不明白。原因在于,一些股份制银行的信贷增量甚至超越了大型银行。有消息称,光大银行新增贷款近1000亿元,中信银行新增800亿元、华夏银行也超过500亿元;而大型银行中的建行仅为600多亿元,交行不足300亿元。

部分股份制银行异于平常的表现,原因何在?投向又是什么?

“因为放贷的过程复杂,必须有尽职调查,而只有标准化产品可以越过这一环节。比如原来存在于表外的,转移到表内,再就是抢规模,主要为票据贴现。”某股份制银行投行业务人士称。这意味着表外资产“进表”和票据融资均有短期内做大信贷规模的功能。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