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记忆碎片:关于录音带的往事

发表于2013-06-05



    1986年9月,我踏入大学校门,除了衣物、生活用品外,还有一台海鸥牌单卡收录机和一盘《牛虎豹》录音带。学校在杨柳青,有时住校,我反复地听《牛虎豹》这盘磁带,似乎能寻找到某种感觉或意境。(《牛虎豹》是另外的故事。)

    那时,学校里86届的学生和我现在供职的单位可以签个协议,交换条件是这个单位每月给学生50元的生活费和提供如报销交通费等相应的福利待遇,然后学生毕业后必须加入这个当初没人愿意去、现在烦人托壳也进不了的公司。我们基本上都签了卖身契了,这样,加上家里每月给我的70元(一年后涨到100元),而我又很少住校吃饭,就算经常跑家往返也可以坐学校的教师班车,不用花一分钱,我的钱还算富裕,我有了系统收集录音磁带的想法。第一学年结束,我已经把张明敏、“三张”(张行、张蔷、张蝶)、吴涤清、李杰、周峰等当时算是前卫或流行的作品收集差不多了,他们的磁带基本上是一盘价格五块五。而后,是刘文正、邓丽君、龙飘飘、凤飞飞、欧阳菲菲等台湾歌手的专辑就成为了我的主攻目标,还有当年大行其道的费翔。

    1988年,当我看过张国荣的《鼓手》,尝试着买了张国荣的《英雄本色》(国语版)后,我开窍了,这才是真正的华语流行音乐、真正的歌手,接着买了张国荣的《浪漫》(粤语版)、谭咏麟的《爱在深秋》和张学友《Smile》、《遥远的她AMOUR》混在一起的精选集。加之1987年11月后是我极不开心的一段日子,而音乐能够冲淡我一切的伤感,她仿佛是崩溃的苍穹下,撑在头顶的伞。于是,从此一发不可收,沉迷于买磁带和听歌曲之中。那时,真的很孤独、消沉,也迷恋琼瑶的书籍和电影,曾经有一天从早到晚在录像厅看了六遍刘文正、吕绣菱的《却上心头》,更把阿B作为春偶,喜欢《聚散两依依》,还有高凌风,尽管他饰演的高望在影片中没有多少镜头。

    1988年、1989年是我疯狂购买磁带的高峰时节,那时基本上不买书了,内地歌星早已不屑一顾,眼光聚焦的都是港台歌星中图的进口版和广录进字、文录进字的引进版,并开始学粤语。中图进口版首先攻克的是华纳苏芮的全部和齐秦的快乐版《燃烧爱情》,然后是谭咏麟、DMI陈百强、EMI张立基的全部,还有林子祥,超喜欢他与太极的《真的汉子》;随后,是罗大佑、费玉清、王杰、童安格、甄妮、小凤姐、阿梅、陈慧娴、林忆莲、叶倩文、邝美云、张学友、刘德华、吕方、温兆伦等等的进口版。很快,入不敷出了,省吃俭用也没用,这些磁带最便宜的是十四元,贵的是十五块八,学校里家境不好的学生二十五块钱能活一个月,我省一个月的早点钱也买不了半盘磁带。记得当时有一次国际商场搞进口音像品展销,我可怜兮兮地站在柜台前,是只能看而不能买的份儿。

    1989年,我把目光转向拷带。在学校和周边的天大机电分校,我以华语先进音乐的传播者自居,把家里的燕舞双卡机带到宿舍,为大家翻录磁带。甚至为了买磁带,我编八造模地向家里要钱,陆续把积攒数年的《连环画报》、《富春江画报》、《少年科学画报》、《大众电影》、《大众电视》等杂志卖给古籍书店换钱,还把一期不少的《今晚报》、《球迷》、《采风报》也卖了废品。着魔了,彻底疯了,对于爹娘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

    辽宁路上的磁带摊是我最钟情的地方,我专门收集内地没有进口或引进的港台歌星作品。辽宁路市场引领着天津流行音乐的走向,当时买一盒磁带最少要十四块钱,价格相当于中图进口版,虽然任何一家唱片公司的歌手都可以归入“飞利浦”版,但磁带音质绝对高于国产磁带,加之高仿真的封面包装,彻底勾起了我永无止境的欲望。香港一些老歌手、准巨星、创作歌手、乐队的代表作或是精选集,像关正杰、罗文、许冠杰、蔡枫华、卢冠廷、蔡国权、李克勤、黄凯芹、周启生、伦永亮、郭小霖、吴国敬、蒋志光、杜德伟、温拿、Blue Jeans、太极、草蜢、Raidas、四人Beyond和有远仔的Beyond,以及汪明荃、张德兰、叶德娴、叶丽仪、蒋丽萍、关淑怡、刘美君、黄宝欣、黄露仪等女歌手的作品,统统收入;台湾则是李建复、高凌风、费玉清、蔡琴、齐豫、叶欢、潘越云、张清芳等等,以及蹿红迅速的姜育恒、周华健、赵传、张洪量、黄舒骏等等;内地则是老崔、臧天朔、蔚华、唐朝等摇滚歌手、乐队,每人最少存一盘。

    1990年,我曾花30元买过张国荣的《浪漫》港版《SUMMER ROMANCE'87》,那时Leslie刚刚退出歌坛,而1990年我已经工作了,所以没在乎银子。到年底,已经有了好几百盘磁带了。那年月,我一骑单车,风雨无阻,经常光顾的还有八里台、王串场花园门口的音像店,龙门大厦和十一经路地下商场的几个音像摊,以及大桥道八号路后来开的音像亭子,也买一些打口的洋文歌曲。但从不买那种黑白封面的翻录品,也不会花两、三元自带空白磁带翻录。

    1991年、1992年,渐渐归于平淡,去音像店的次数少了,但通过广州一家歌迷会邮购了一些港台原版带。那时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呢?——没钱。我又把精力、财力投入到藏书上,这当中,随着张国荣的告别歌坛、陈慧娴的深造远行、一些老牌歌星的半退出,Danny和黄家驹的辞世,使四大天王中的刘德华(但我喜欢华仔的电影)、黎明、郭富城和王靖雯异军突起,香港歌坛江河日落;台湾则是拼命造星,一茬接一茬,新人新歌对我没有吸引力。

    CD的普及,使我又忙于更新换代。2000年以后,我又踏上收集港台歌星演唱会的VCD和DVD的新征程,南大对面曾经无比辉煌的八里台音像店,是我的新根据地,还有家门口中山门的超声波,一进这家店迎面挂着老板和齐秦的合影。伟大的淘宝网,更使我纵横四海,当年可望不可及的早期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和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以及我们绝对不会公开出版的刘美君《大开色戒》、收入施孝荣《中华之爱》并出现侯德健的《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还有搜寻多年的葛来美奖史上唯一被提名的华裔流行歌手蚱蜢李恕权的作品……

    发烧友我算不上,财主更不是,砸了不少钱,凭着一份执着,更有那盘《牛虎豹》默默支撑,无怨无悔。

    我那台JVC卡座已经伴我近18个年头了,是当时花了六千多元买的进口货,现在仍性能良好,不得不崇洋媚外。


发表于2013-06-05



    1985年的《牛虎豹》专辑,创下了120万盒的销售佳绩。1986年,我一生中最值得我尊重的、最值得我信赖的朋友送了我一盘。当我一度失去这位朋友时,我只有这盘录音带。留给我痛苦的同时,也产生了某种默默向上游的激励,以至于将某些兴趣、爱好进行到底,如收藏与码字。码字就是当年给这位朋友经常写信练就的,不管水平高低,至少这些兴趣、爱好成为了我今天维持生计的工具。

    我把《牛虎豹》盒封和牛豹老师的签名合着扫了张图片,发在这篇文章前面。2004年,我单位举办厂庆四十周年文艺晚会,当时我是策划之一,我请攒局的刘德印老师请来了牛豹老师。晚会那天,我把这盘专辑拿给牛豹老师看,但没让他在盒封上签名,而是签在了我编辑的宣传特刊上,没有动这盘录音带。因为,我心永恒。

    直到二十年以后,我见到当年的这位朋友,说起了这盘录音带。我朋友也很感动,诧异我这么多年还保留着它。我说我送你一盘磁带转的CD吧……


发表于2013-06-05



    对我最具意义的录音磁带是照片中黑色的《牛虎豹》,为了好好保存它, 1986年10月11日,那是个星期六,下午我从杨柳青放学回家,骑车路过文化街,去琳琅阁又买了一盘,以后再反复听的就是白色的这盘了。当年,这张专辑销量的确很大,我已经买不到原来那批黑色盘面、黑色带盒的了,后来再发行的连包装也改成了全透明的磁带盒了。

发表于2013-06-05

您是要参加搜房的那个征文么?

发表于2013-06-05

流行录音带的时候,对音乐没兴趣!

当然现在也没有!

下了几百首歌,放卡里,轮流听,唱的嘛,不记得!

发表于2013-06-05

有征文呀,我看看,写一篇。谢谢版主告知。

发表于2013-06-05

这些记忆都好久远啊

发表于2013-06-05

没有听过牛虎豹这个人,但网上查了一下,好像还挺火的。

发表于2013-06-05
引用:移动不连通 在2013-06-05 19:56:13写道:原帖
没有听过牛虎豹这个人,但网上查了一下,好像还挺火的。

 同时期的许丽丽也是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