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老城厢:天津的发祥地

发表于2013-09-19

                                        老城厢:天津的发祥地(图)

老城厢是天津的发祥地,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设卫建城,历经600多年的风风雨雨,占地2325亩的老城厢是天津传统文化保留最丰富的地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见证着天津历史的发展。

鼓楼是天津旧卫城中最高的建筑。明《卫志》记载:“钟鼓楼在城中十字街”。鼓楼是在明弘治年间建造的,几乎和天津老城同时诞生。以鼓楼为,方圆数里的地方在当时被称为老城厢,是天津政治、经济、文化的。历的鼓楼,曾经两次重建两次拆除。1998年,市政府决定结合老城厢危陋房屋的改造,重建鼓楼。沉睡多年的鼓楼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现在已经被辟为文化场馆。2003年,老城厢地区拆迁了,这是天津危改以来一次性最多、拆迁面积最大、受益人最多的一次拆迁。>>>《鼓楼靓丽夜景》图集欣赏

民间花会曾经给老城厢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欢乐,但是保留至今,没有失传的就剩下了“京秧歌”等少数几道花会了,历曾多次出过皇会。老城厢拆迁改造,让这里的人们高兴极了。就在惜别老城厢之际,老会举办了最后一次踩街活动。

老城厢的胡同里巷绝不仅仅是交通的脉络和老百姓的场所,更是津沽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舞台,它记载着历史风貌、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轶事,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华世奎生于老城厢东门里,在书法和诗书方面颇具功底,天津劝业场、正兴德茶庄、德丰号等匾额最为天津人自豪。因其宅第高大,固有“高台阶华家大院”之称。岁月流转,物逝人非,在离鼓楼处的华家大院,高台阶早已经没有了。

老城厢文化底蕴深厚,世家远不止华家。明清时期河海运输的发展使天津迅速成为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鼓楼的广东会馆、文庙、仓门口教堂等一批历史文化建筑,是当时老城厢的历史见证,在拆迁改造中,它们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作为天津戏剧博物馆的广东会馆便是其中之一,它是广帮一处在津祭祀、集会、娱乐的固定场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现仅保留的会馆主体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由四合院和戏楼组成。采用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体系,融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建筑风格,瓦顶和墙体为北方形式,内檐和兴修又具广东潮州建筑的特色,是我国稀有的会馆建筑。作为演出场所,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等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献艺。>>>相关攻略《老城古韵——天津鼓楼主题游》

一些老天津卫常说,在老城厢里面庙宇多,然而鼓楼的天津基督教会仓门口教堂却是我国北方最早由华人办教的宗教组织。文庙是老城厢另一处文物建筑,它是天津最大的古建筑群。天津文庙的建筑形制,总体上是仿照曲阜孔庙而立的,与祭祀历史武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从正门入,穿过面向东方而立的“义路”坊,登泮水桥,据说,人们踏上泮池就好像进入最高。穿过棂星门,便可进入大成殿。

老城厢地区被认为是最原始,最真实地保留了天津地域特色的地方之一。现在,一座现代气息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城区拔地而起,使得这里不仅仅是天津“土著”的聚集地,更吸引着观光客的关注。如今,这里有着完善的交通体系,1号线环绕老城厢,东北角、西北角、东南角等几个重要公交枢纽站汇集了几十条公交线路,直达市内各区。值得一提的是,几条郊区线路车、部分长途汽车也都在老城厢内设有站点,让这片现代化“老城”招徕着四方宾朋。

上一页|1|
/1页